「酒」在台灣文化中很早就是品味和身分的象徵,年節送禮更是要一定要送上幾瓶 X.O 才顯得氣派體面。一瓶好酒對很多人來說,收藏意味更大於品酩,展示性大於實用性,尤其在早年,居家裝潢一度還流行做個小吧檯,即使是滴酒不沾的人,也免不了要在家裡弄個豪華的玻璃酒櫃、擺上幾瓶好酒來彰顯氣派。

近幾年老酒收購的熱度攀升,這些經年累月擺在家裡的酒櫃的珍釀也紛紛出籠,很多人忽然意識到原來家中沒人想碰的老酒,原來是行家眼中的液體黃金,身價比起當時的市價翻倍再翻倍,簡直比任何投資的投報率還高,有些人嚐到甜頭之後,不禁打起了「老酒投資」的算盤,眾多酒廠也針對這股高價酒收藏投資趨勢,推出具增值價值的限量收藏款。

只是酒的收藏投資不僅小眾,還涉及不少專業,這算盤要如何才能打得響、打出白花花的銀兩?會不會又像其他投資一樣,市場炒得越響亮,最後越容易是泡沫一場,散戶依舊難逃坑殺命運?

酒越老越值錢? 「限量的殘酷」才是增值主因

老酒的市場以高粱等白酒,還有白蘭地、威士忌等洋酒為主,主要是這幾類酒的酒精濃度高,較不需要嚴格的存放環境,酒質在長時間存放下不容易受影響。台灣人普遍覺得酒越陳越香、越老越值錢,然而超過 10 年的老酒增值的主要原因卻不在於它「放了多久」;這一類的蒸餾酒在裝入玻璃瓶的那一刻,就已經結束了它的熟陳階段,的確很多人有過喝存放多年的高濃度的白酒,覺得口感更醇厚柔和的經驗,但這只是成酒在灌裝階段的勾兌、透氧,以及運輸過程的搖晃衝擊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靜置來達到融合平衡的效果,並不代表時間放得越久就會變得越好喝。

蒸餾酒的熟陳都在木桶或陶甕的窖藏階段便已完成。一桶桶的佳釀,在很多人眼中其實是黃澄澄的「液態黃金」。

那麼老酒究竟值錢在哪裡?

眾所周知,葡萄酒屬於釀造酒,原料葡萄的品質對成品酒的風味影響深遠,葡萄的產區、品種、生產當年的氣候都造成採收的葡萄品質差異,而使得葡萄酒特別講究「年份」,而市面上老酒收購主流的高酒精濃度蒸餾酒,雖然因為製程的不同,較不受氣候條件影響,但是經過數 10 年的演變,生產設備、原料品種、熟成用的橡木桶……幾乎不可能維持一模一樣的條件,甚至同一家酒廠的同一款酒,也有可能因為世代流行的風味不同,而主動做出風味上的調整。

這些歷史的痕跡,就造就了同一品牌同一酒款,不同年份出廠風味卻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年份,品牌、瓶身造型這些影響老酒增值幅度的主要條件,共通的關鍵都在於每批品質都有差異、「喝一瓶少一瓶」的稀有性;反而那些品質維持得始終如一、產量流通越多的酒款,就少了這種物以稀為貴的增值空間了。

在台灣老酒市場中,軒尼詩是最受歡迎的洋酒品牌。

目前台灣老酒收購的主流,與世代的飲酒文化同軌跡。白酒部分首推高粱,大概也多虧了公賣局的屢次改版調整,早年幾百塊的特色酒款現在動輒就有數萬元以上的身價,尤其以 2009 後停產、俗稱「黑金剛」的圓瓶陳年特高增值幅度最高,中國白酒雖然有更多天價拍賣紀錄,但相對的假貨也多、品質參差不一,重點是變現管道不多、風險更大,若非行家極難入手。

洋酒部分,台灣早年最火紅的就是法國干邑白蘭地,目前也成為老酒收購的主流,最受歡迎、也最常見的的馬爹利和軒尼詩 X.O,舊版已有原本 4 倍以上的價格,10 多年前的新版現在也有 2 倍的市價。而國際拍賣市場寵兒的威士忌,因為早年在台灣並不流行反而不常見,以目前國內老酒市場最具收藏價值的麥卡倫為例,10 年前出廠的 12 年酒款目前市價約漲到近 3 倍,1984 年以前出廠的 18 年標準款因較具紀念性,增值幅度約為 4 倍,但是如果再加計通貨膨脹因素,事實上獲利仍然有限。

話說回來,僅管再稀有、年份再老,如果瓶身與酒質的保存狀態不佳,價格也很難高到哪裡去。而比起老酒市場的來源不穩定加上高鑑定門檻,各品牌專為投資收藏所打造的限量酒款,以及台灣近 10 年來開辦的「酒銀行」,則為有興趣用酒投資、賺取更高投報率的人提供了較正規的管道。無論如何,想要靠酒來賺錢,除了做足功課,一是要有雄厚的閒錢周轉,可以囤積限量酒款等待價值翻倍,二是要願意投資時間心力經營收酒和賣酒管道,否則不如翻翻家裡的老櫥櫃,看看有沒有機會翻出一瓶有價值的老酒,賺賺零用錢更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