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y Bay 不僅僅是個地名,更是紐西蘭葡萄酒的代名詞、新世界白酒的代表作之一;它有個非常貼切且唯美的中文譯名,叫做「雲霧之灣」。對於台灣喜愛喝葡萄酒的人 Cloudy Bay 是個熟悉的名字,尤其又以 Sauvignon Blanc 的白酒為人讚譽有佳;這次趁著 Cloudy Bay 釀酒師 Nicolas Lane 來台之際與他進行了一場小型專訪,藉由這次機會,讓他為我們介紹 Coludy Bay 的過往歷史以及現況。

廣  告

Cloudy Bay 是馬爾波羅灣地區拓荒先峰者之一

Cloudy Bay 座落於紐西蘭南島的東北部,位在馬爾波羅灣(Marlborough)南邊。1770 年,庫克船長(Captain Cook)行經此地時,將原本毛利人口中的「Te Koko-o-Kupe」改名為「Cloudy Bay」。時間快轉到上世紀 80 年代前後,當時正值全球新世界酒款發展之初,而 David Hohnen 憑著冒險拓荒的精神來到紐西蘭馬爾波羅灣地區創立 Cloudy Bay,而它也是第四家於此創立的酒廠。

Cloudy Bay 葡萄園一景。

從 Sauvignon Blanc 開始,從 Sauvignon Blanc 聞名於世

Sauvignon Blanc 從 Cloudy Bay 創廠來一直是發展重點。

作為拓荒者角色總是比較艱辛,因為它必須找出適合當地氣候的葡萄品種,此外,更得投入龐大的資金去摘種葡萄。然而 Cloudy Bay 的做法很聰明,當時在本身並沒有自有莊園及自產葡萄的情況下,它向鄰近的小酒莊收購優質的葡萄,在 1985 年創立之初隨即推出第一支酒款:Sauvignon Blanc。1986 年品牌增加 Chardonnay 白酒、1987 加入 Sparkling Wine,到了 1988 年更增加 Pinot Noir,不斷增加、嘗試新的葡萄品種。

1988 年是個分水嶺,因為 Cloudy Bay 開始有了自己的葡萄園,然而即便在自有葡萄園面積不斷擴大的情形下,品牌仍然得向周遭區域內的其他果農們購買葡萄,方能維持需求;甚至到今日,品牌仍與當年第一家合作的小酒莊維持良好的供需關係。隨著自有葡萄園的設立,加上數年的發展後,Cloudy Bay 開始打入國際市場;品牌第一個大的出口市場是鄰近的澳洲;緊接著從英國、美國,甚至到日本,都漸漸成為 Cloudy Bay 的主力消費市場。

奠定基礎下苦功 ─ 擁有並規劃自有葡萄園

此時,Cloudy Bay 穩定、優異的品質已在葡萄酒市場上不脛而走,其中又以創立之初便開始發展的 Sauvignon Blanc 最為成熟,是品牌代表作品。然而,在 Cloudy Bay 的發展中發展中可別忘了 Pinot Noir 的存在,剛剛有提到在 1988 年時開始生產了 Pinot Noir,同年並開始擁有自己的葡萄園;到了 90 年代中期,Cloudy Bay 發現到 Pinot Noir 在紐西蘭這塊地方是能夠有發展的,只是在葡萄栽種的地點上得挑對地方,才能種出優良品質的 Pinot Noir,也因此在 90 年代中期 Cloudy Bay 開始規劃葡萄園,選擇在西側山脈的山腳與山腰種植 Pinot Noir,其餘葡萄品種則依照土壤特性、氣候依區分種。

1988 年推出 Pinot Noir 酒款,也是截至目前 Cloudy Bay 所推出的唯一一款紅酒。

90 年代發光發熱,創新發想製造出「Te Koko」

90 年代除了重新規劃葡萄園外,這段時間也可以稱得上是「創新突破」的時間點;在國際上已受到諸多肯定、並屢獲大獎的 Cloudy Bay,讓世人見識到新世界白酒的優異品質,然而品牌並不因此自喜。1996 年,Cloudy Bay 試驗性地將 Sauvignon Blanc 放入法國橡木桶(低比例新桶)中,加入天然酵母慢速發酵熟成;經由無人工干擾、定期的試飲下,最後確定以「法國木桶熟成 18 個月、瓶中發酵 18 個月」的比例、打造史上第一支在木桶中陳年的 Sauvignon Blanc:「Te Koko」。沉寂 3 年的 Te Koko 1996,終於在 1999 年上市。

1999 年推出的 Te Koko,是史上第一支在木桶中陳年的 Sauvignon Blanc。

看見 Pinot Noir 的未來發展性

簡單闡述 2000 年前 Cloudy Bay,以短短 15 年的時間將紐西蘭拉進葡萄酒世界的版圖中,培育出令人驚豔的新世界白酒;此外,更突破性地生產出 Te Koko,以一家年輕的酒廠,值得大力讚許。2000 年之後,Cloudy Bay 重心依舊不離白酒,但是另一個發展的重點在 Pinot Noir 上。Cloudy Bay 在 1988 年時開始生產 Pinot Noir 酒款(購買鄰近果農的葡萄),到了 1989 年擁有自有莊園時種下了屬於自己的 Pinot Noir 葡萄園,而經過漫長等待後,時至 2003 年這座 Pinot Noir 葡萄園的葡萄達到顛峰。而這時候廠方真真正正確定 Pinot Nior 在的可行性,品牌也開始收購附近的土地來種植 Pinot Noir,其中之一便是 Omaka Valley 週遭地區的 Barracks Block 葡萄園,於 2004 年開始栽種,為酒廠的未來開始鋪路。

2004 年開始種植的 Barracks Block 葡萄園,到目前為止也接近 10 年了。以 Cloudy Bay 之前的經驗看來,這片葡萄園即將進入巔峰期。
Barracks Block 葡萄園一景。

Sauvignon Blanc、Pinot Noir 是品牌兩個主力產品

目前 Cloudy Bay 的強項仍然在 Sauvignon Blanc,而 Chardonnay 以及近幾年崛起的 Pinot Noir 以及 Sparling Wine 也是重點產品;另外,品牌也嘗試了不同葡萄品種,像是遲摘的 Riesling、Pelorus、Pinot Gris 等,但仍屬少量。

目前在台灣販售的 Cloudy Bay 有 Sauvignon Blanc、Chardonnay、Pinot Noir 以及 Te Koko 四種產品;而最新的 Sauvignon Blanc 2011 在近日已少量引進台灣,有興趣的消費者可到市面上找找;至於 Pinot Noir 2010 則預計 2012 年第四季在台上市。

最新的 Sauvignon Blanc 2011 在近日已少量引進台灣,至於 Pinot Noir 2010 則預計 2012 年第四季在台上市。

專訪 Cloudy Bay 釀酒師 ─ Nicolas Lane

日前,Cloudy Bay 釀酒團隊中的釀酒師 Nicolas Lane 來台參訪,U-WINE 藉著這次機會與他進行了一場小型專訪。Nicolas 從 2003 年採收季節開始加入雲霧之灣 Cloudy Bay 釀酒團隊。畢業於紐西蘭奧克蘭大學 University of Auckland,之後前往法國 Toulouse 攻讀釀酒學的專門學位,同時在那邊儘情享受法國美食。完成法國學業之後,Nicolas 接著在法國 Bergerac 和 Burgundy 釀酒,對釀造 Pinot Noir 紅酒 有極深入且專門的經驗與見解,也因此他進入雲霧之灣酒廠 Cloudy Bay 之後,每年挑選 Pinot Noir 的重責大任,自然就落到 Nicolas 身上。

筆者:首先感謝 Nicolas 對於 Cloudy Bay 過去歷史發展的詳盡介紹。從過去 1985 年發展至今、Sauvignon Blanc、Chardonnay、Pinot Noir 乃至於 1999 年推出的 Te Koko,就目前看來已發展到一個相對穩定完備的狀況。那麼未來是否有計畫再推出像「Te Koko」這樣充滿創意、獨樹一格的酒款呢?

Nicolas:在過去的 10 年左右,我們持續推出不同葡萄品種的酒款,像是 Riesling、Pinot Gris 等,另外像氣泡酒的部分,我們在 2005 年時正式推出有年份的氣泡酒,這些都是我們不斷努力嘗試出的結果。此外,過去 10 年最大的重點就在於 Pinot Noir;誠如剛剛所說,1989 年我們自己第一個種的 Pinot Noir 葡萄園在 2003 年才真正確定是有發展性,這中間經過 14 年的耕耘及觀察,意指釀酒產業得需要長時間的投入。

對於釀酒而言,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衝在最前頭、在酒款上尋求更多變化;有時候,釀酒產業應該要停下腳步往回看,看看自己所處的位置及條件。當釀酒師能夠精準掌握、瞭解本身既有的條件後,再來去試著開創全新的商品及酒款,這對於釀酒產業來說才是首要重點。

Nicolas:透過教育,讓人們不要盲目崇拜葡萄酒,而是把它當成一個讓生活更美好的事物去享受。在追求品質的同時,消費者們也能夠理解生活的藝術。

筆者:隨著台灣喝葡萄酒的人逐漸成長,近幾年大家對於新世界葡萄酒的認識也越來越多、甚至在當中已找到自己喜愛的國家、品種,而不再拘泥於「法國葡萄酒」至上的想法。關於這點,Nicolas 有什麼樣的看法?

Nicolas:最大的關鍵還是在於「教育」。所謂教育這點,並不侷限在新世界或者是舊世界的葡萄酒,而是從「葡萄酒」作為原點出發。全球之名酒評家 Robert Parker 曾說過,為何他會喜愛喝葡萄酒、並願意推廣葡萄酒的原因在於:葡萄酒並不會像啤酒那樣擁有太多氣泡,讓人感到不舒服;也不像烈酒般太過強烈、讓人容易醉。而葡萄酒與食物的搭配相對來說也友善、交織出良好的關係。

葡萄酒在生活中扮演良好的角色、容易親近,這是西方社會是普遍多數人能夠理解的觀念,然而東方的社會還初踏入這個階段當中;透過教育,讓東方社會愛喝葡萄酒的消費者們能夠不要盲目崇拜葡萄酒,而是把它當成一個讓生活更美好的事物去享受。在追求品質的同時,消費者們也能夠理解生活的藝術。